2012:“求稳”的中国面临的“不稳”挑战
2012-02-03 00:00:0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首要要目标是稳增长,稳增长替代控物价,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里的“稳”,包括多层含义,如要稳大局,要协调国际国内格局不变;要稳政策,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要稳增长,要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使经济不大起大落等众多方面。总之是要使中国经济的长远预期稳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要简单纠结于涨与落之间。但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内、外部结构重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结构,而稳定的结构需要培育很多新的力量极,而这些力量极能否顺利产生与发展,成为国内、国际新格局的稳定支柱,还充满着许多变数和“不稳”的挑战。这些“不稳”的挑战将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个方面。
第一方面:国家主权与领土
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国际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国内一些分裂势力的滋长与相互勾结,我国在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狂飙式发展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国际舞台上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大幅增加。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数目的不断膨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渐侵蚀着传统的国家主权。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与非政府组织,不仅与国家“分享权力”,而且还在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
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而在这些国际势力中,美国又是核心因素。可以说,美国是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也是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外在障碍。除“台独”势力之外,“藏独”、“疆独”势力近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策划、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而且,他们与“台独”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与李登辉的所谓“七块论”遥相呼应,损害和威胁我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我国幅员辽阔,有20多个邻国,与15个国家领土接壤。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不少邻国的领土边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还没有完全得到妥善解决。我国与印度边界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段时间,与东亚一些国家的海洋划界尚未确定,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围绕南海问题的争议虽然没有激化,但依然悬而未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向。一方面,东盟一些国家加强了对我国南沙岛礁的“占领”,进行所谓的“经济开发”,构筑建筑物。另一方面,美国已经把南海问题纳入了它的所谓亚太战略,不断以各种隐性手段插手南海事务,南海问题“国际化”的趋向在进一步发展。
第二方面:军事及周边地区
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其一,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已赫然成型。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构筑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而这个包围圈还没有完整,还没有到位,还有许多空白点的话,那么,到了伊拉克战争后的今天我们会发现,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了。在东亚和东南亚,过去的环太平洋对华遏制链得到进一步巩固。美日军事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美日澳三方军事合作迈出实质步伐,美国军事介入东南亚的行动一波接着一波。
其二,一些周边国家借反恐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加快扩军备战的步伐。首先,日本冲破重重限制,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次,我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加大军事投入力度,掀起军备采购的新高潮。最近两年,东南亚一些国家再次实施购买潜艇的计划,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也在增加军费,扩充军备。
其三,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复杂多变,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变数增多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美国反恐战争的深入、伊拉克战争后地区形势的演变,事实上给我国的周边稳定带来了新的变数。东南亚地区穆斯林众多,在美国霸权态势的长期刺激下,在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长期微妙酝酿中,这一地区穆斯林反美情绪高涨,与一些国家政府的亲美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容易酿成一些国家国内局势的动荡。同时,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时现龃龉,传统问题有所反弹。在南亚地区,印巴关系时紧时松,双方多次被从战争边缘拉回。我国周边地区最值得关注的是朝核问题。金正日的逝世给朝鲜半岛的未来走向又多添一份迷惑。
其四,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与国际恐怖组织联系密切,在我国境内从事恐怖暴力活动。另外,周边的跨国犯罪、走私、贩毒、艾滋病等问题也会影响我国的安全和稳定。
第三方面:政治安全稳定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种种不同心态,都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经济活动背后往往有政治背景,而政治斗争的背后往往是经济利益的纠葛。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与遏制的对象。
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把中国作为防范、遏制的对象。几十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一直在接触与遏制之间摇摆。有的时候表现为接触的一面多,有的时候表现为遏制的一面强。但实质上,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核心一直是遏制,虽然是接触与遏制两手并用,但即使在接触的一面表现较充分的时候,接触依然只是手段,遏制才是真实的目的。
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几十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与评价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也有一种递进的表现,即从认同中国的经济增长,到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到认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最后到认同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可以说,目前,国际社会对我国能否发展强大起来的怀疑在减少,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我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冲击心存疑虑。可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社会对我国崛起的矛盾心态不会彻底改变,而且实用主义倾向可能会有所上升。这些,都会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第四方面:文化安全稳定
文化安全既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也包括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这些都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西方政治文化“外溢”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互联网开放、共享、多向和交叉的特点使各国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网民的控制力下降,国家权力被削弱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在坚持冷战思维,大肆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其中美国的文化战略最为典型,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也最大。
第二,反华舆论的鼓噪。近些年,“中国威胁论”、“黄祸论”、“中国崩溃论”等在不少西方国家大行其道。尤其是“中国威胁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少人的精心包装,已经有了不少变种和不同的版本。有“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有“世界工厂论”、“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还有“人民币升值论”,有的拿中国的经济发展做文章,有的拿中国的军事部署做文章,还有的拿中国的汇率政策做文章。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还使我国的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不少新的课题。比较直接的影响是,政府上网、政务信息化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西方情报机构和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置了情报监视系统或猎取情报的陷阱,在我们上网时很容易无意间泄露情报。
第五方面:能源安全稳定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透视这个热门话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基本的背景材料。
其一,我国的能源种类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开发难度加大,能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种类不均衡。我国一次能源预测总量有4万亿吨标准煤,但其中90%是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不足10%。此外,我国的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
其二,能源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据相关研究报告,除了煤之外,今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需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消费总量至少是目前的2~5倍。但国内所能提供的能源供给量却难以与之匹配。我国石油领域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石油供应风险也将随之增大。
其三,中国的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而融入世界的步伐却很快。中国的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形势已有明显的互动关系。所以,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我国的能源安全将受到很大冲击。
其四,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也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其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也高于中国,因此,美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系数也低于中国。
有关专家分析,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上,而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将是我国未来一段历史时期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除了国内因素外,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不稳”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油源安全。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不仅关系到经济安全,也关系到军事、政治安全。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为争夺控制石油资源而发生的冲突乃至战争屡见不鲜。石油来源地局势的动荡将成为我国油源安全的一大隐患。此外,围绕油源的竞争日益加剧也给我国的石油安全带来不小的影响。最近一段时期围绕俄罗斯石油管道的竞争就是明显的例子。
第二,油路安全。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我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但这两个海峡的通道安全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除了中东地区长期处于乱局、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海盗骚扰事件频仍之外,美国在我国周边地区的战略部署也是影响我国石油通道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事实上在强化东亚的军事存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美国的势力也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渗透到印度洋,客观上形成对我国油路安全的潜在威胁。有消息透露,多年前美国就在了解中国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量的具体数据。如果消息属实,其背后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
第六方面:经济安全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安全是一个愈益复杂的概念。结合我国所面临的同样愈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在经济安全领域面临的国际挑战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使我国的国际利益的地理范围扩大,利益形成将更为多样化。当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时候,经济摩擦也会上升为政治争端,经济安全问题就会演变为政治安全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冲突与对抗今后将不仅仅表现在贸易领域,在市场问题上、在国际经济规则问题上、甚至在世界经济秩序问题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分歧、矛盾将因为彼此国际地位和国际利益的差异、分野而不断出现甚至激化。同时,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这种矛盾和分歧的出现频率也会越来越高。
其次,外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压力将越来越明显。第一,随着我国在市场和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国外质优价廉的产品将大量涌入,跨国公司也将大力拓展在华业务。这不仅给我国国内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而且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将被迫调整。第二,入世后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根据WTO的规则要求,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废止审批经济,重新定位政府角色,重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化现行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第三,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我们的经济主权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干扰。
再次,我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突出。在技术领域,我国的整体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缺少竞争优势。我国的科技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在机械、通信、计算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市场大多被国外占领。由于贸易壁垒的逐步取消,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技术壁垒对我国构成威胁,我国技术领域显现出更多的易受攻击性。在金融领域,金融全球化发展中的无序现象给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风险。我国金融市场本身发育不成熟,监控体系不甚健全,防范能力较弱,大量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我国整体较脆弱的金融行业无疑将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危机和投机资本的流窜,始终是我国金融防范的重点。而风险和不稳定的进一步加大,使我国的金融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比较现实的风险是,根据入世协议,中国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外商的业务范围和地域限制将被取消。于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动荡可能引发我国国内的金融动荡;国际银行业的新发展趋势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金融监管形成巨大挑战,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将被打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在资本项目逐渐放松管制直至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过程中,资本的大量流入和流出可能会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