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及治理

2012-05-24 00:00:00

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四次大的通货膨胀。分别是:1985年CPI上涨9.3%,1988—1989年CPI分别上涨18.8%、18%,1993—1995年CPI分别上涨14.7%、24.1%、17.1%,2007年下半年,CPI上涨6.37%,2008年上半年,CPI上涨7.9%。多次通货膨胀的特点为: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往带来通货膨胀;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是相伴而来;通货膨胀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升。通过对历次通货膨胀的治理来看,单一货币政策效果未必良好,需结合其他政策。如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熨平”周期波动,并把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调控总量上,才能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我国历次的治理也是在逐渐结合各类宏观调控政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在这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四次大的通货膨胀。分别是:1985年CPI上涨9.3%,1988—1989年CPI分别上涨18.8%、18%,1993—1995年CPI分别上涨14.7%、24.1%、17.1%,2007年下半年,CPI上涨6.37%,2008年上半年,CPI上涨7.9%。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33%。 ●通货膨胀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升。如1988年3月,上海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产品。物价急剧上涨,大米的价格几乎是一夜之间,从0.15元涨到0.8元,长涨了6倍。基本生活资料的快速上涨极大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抢购风潮随之而来,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队。 ●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须采用组合政策。通过对历次通货膨胀的治理来看,单一货币政策效果未必良好,需结合其他政策。如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熨平”周期波动,并把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调控总量上,才能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我国历次的治理也是在逐渐结合各类宏观调控政策。 1985年通货膨胀 (1)概述: 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增长6%。与此同时,涨价范围涉及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各个方面,全国“涨”声一片。在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2)原因 1985年以来的价格改革形式是以“放”为主,物价上涨中受价格放开因素影响大。同时工资改革的推行促进了需求增加。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 1、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底下。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3)治理对策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严格信贷投放。 1、1985年2月初经邓小平同意,国务院召开了省长会议,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的膨胀 2、“巴山轮会议”推进了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推行。 1988—1989年通货膨胀 (1)概述 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的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2)原因 通货膨胀的加剧,是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3、在供求总量不平衡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调,农业发展滞后,有限资源过多地投入到加工业和非生产性建设,在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加剧了能源、原材料和运输能力的紧张程度。 4、一些单位和个人为谋取私利,非法倒买倒卖,层层剥削,制造和出售伪劣商品,更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3)治理对策、 1988年召开了十三届三中全会,正确地分析了经济形势。 1、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严格信贷规模。 2、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专项控制商品由19种扩大到32种 3、整顿流通领域的秩序,打击非法倒卖和哄抬物价行为。 4、积极保障人民生活,增加有效供给,控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 5、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1993—1995年通货膨胀 (1)概述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发展时期。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完善,社会有效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物价全面上涨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全面过热。表现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放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2)原因 1、在上一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由“三年紧缩性宏观调控”改向放任,促使经济立即进入全面过热。 2、价格的结构性调整及成本上升的推动,提升了通货膨胀压力。 (3)治理对策 1、1993年,6月24日,中央做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为主要内容的16条宏观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混乱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货币供应量下降,财政收支趋向平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1994年又对财政、税收、银行、外汇、投资体制等实施一揽子改革措施。 3、1995年和1996年继续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紧政策。经过三年半的治理,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2008年1—7月份 (1)概述 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提高,CPI连续在5%以上高位运行。猪肉、食用油等食品涨价影响较大。一部分学者将此次通货膨胀定义为结构性通货膨胀,原因在于是农副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食品类价格上涨。 (2)原因 1、前几年经济过热发展,导致流通性过剩。在经济繁荣时股市、房地产等吸收了经济体系中大量的流动性。但当泡沫出现后,流动性导致的通涨压力逐步体现到商品价格上。2007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相关调控措施,股市、房地产得到调整,大量流动性资金释放,对物价形成重大冲击。 2、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投放人民币的额度不断增大。到08年为止,我国外汇储备已有1.946万亿美圆,这意味着为了维持这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需要占用13万多亿人民币,这使得人民币的投放额过大。 3、国际原油、粮价的上升,引发一系列产品成本上升。 4、2008年初的南方大面积风雪冰冻灾害及5.12大地震加重经济发展困难度。 5、从外部因素看,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加重我国通涨发展态势。 (3)治理对策、 1、加强农副产品生产,确保农副产品供给。。 2、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央行已15次上调存款准备率,6次加息,15502.28亿人民币特别国债的发行。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通货膨胀,我们认为,要治理通胀,应积极吸取教训,下列工作不能忽视: 1、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土地保护制度,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2、实施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快过热发展,维护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相关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3、实行富有弹性的汇率政策,适度放松汇率管制,让人民币“走出去”,缓解国内流通性过剩和升值压力。 4、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发展,逐步摆脱高投入、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 5、加强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维护市场稳定。
【 字符:】【打印】【关闭